微博运营难?看看Facebook怎么运营吧

跨年时在三里屯喝酒,邻桌的两人一听就是搞微博运营的,在那大倒苦水,企业官微很难做,产品定位限制太多,再加上什么活跃度日薄西山,Reach一落千丈之类的,言语之间大有微博已死的前瞻觉悟。

  从微博到Twitter、从人人网到Facebook,放眼全球的社交平台在他俩看来已都是半脚黄土的境地。单从地上的空酒瓶来看,他俩的认识非常诚恳;而我听后的感觉却是他俩在为自己失败找借口。

虽然现在有一种声音,中国的年轻人不上微博,外国的年轻人不上Facebook,但一系列事件证明,网友依然在。

有例为证:

王菲离婚,微博转发近70万,两小时百万讨论。

马建国一条微博3分钟2000个评论。

为什么他们的互动那么高?

因为网友感兴趣啊!当你运营的微博活跃度越来越低,只会有一个答案,粉丝不喜欢,别赖平台!

喝完回家刷微博,打开手机就看到猎豹移动的CEO傅盛在微博上得瑟Clean Master在Facebook上的粉丝数已突破千万,当下不由得爆了句粗口:这个diao!

Facebook运营到底有多难?

两道屏障直接阻止了大部分国内品牌。

1、天然屏障

Facebook是一个主要语言为英语系的社交平台,中西文化的天然差异让国内品牌很难立足生根。

2、人工屏障

Facebook机制与微博不同,每个账号所发布的Post并不会像国内的微博那样被每一位Like了该账号的粉丝看到,每次能看到Post内容的粉丝只会占总粉丝数的一个随机的、超低比例。据一个Facebook广告代理商讲只有3%不到。

Facebook涨粉的途径只有两种:一为搜索账号关注,一为看到Post之后进入主页关注。当然只有“真爱粉”才会是前一种,所以在粉丝来源上Post就是最主要的涨粉渠道。

每当一个Post发布后穿越3%这个屏障,Reach到粉丝,喜欢该Post内容的粉丝A回复互动,粉丝A的这次互动又穿越远远低于3%的第二重屏障被朋友路人B看到,路人B产生了兴趣进入账号主页关注。这就是Facebook涨粉原理,而若是第一次到达的粉丝A不喜欢,那么下面也就没有了。

在我针对Clean Master这个账号做了一些深入研究之后,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止于已经颇有噱头的“千万粉丝”。

1、这个账号是从2012年注册,粉丝上涨是从2014年开始,仅仅一年就突破千万。

2、这个账号平均每条Post的活跃度超过Skype、 Twitter等国际知名软件的账号,每Post的赞接近1万个。

粉丝量要达到这样野蛮生长的效果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购买广告,下面是官方广告投放报价。

  当然,实际测算100美元只能带来约100个赞的收益。

这里来算一笔账:该账号每日发布Post两条,按照平均每条Post 1万赞计算,日广告预算20000美元,一年预算就需要800万。Post吸粉按每两个Like中会有一个进入主页Like成为粉丝的50%超高转化率计算。1000万级粉丝的广告投放预算约为2000万美元。

花2000万美元预算来做一个Facebook账号?不管你愿不愿意,傅盛肯定不会愿意,股东也不会答应!

而除广告投放外,Post的Reach几率还可以被多种因素影响,虽然Facebook算法保密且极为复杂,还是有三个因素和Reach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。

互动情况——活跃度越高能被其他人看到的几率越高。

Post权重——原创度越高能被其他人看到的几率越高。

发布时间——发布时间越近(新)被其他人看到的几率越高。

在翻看了近3个月Clean Master的每日Post之后,我发现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:

1、每天都有一些全新、而又贴近产品的Post产出(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等形式多变);

2、每条Post下面都有官方账号与粉丝的积极互动内容;

3、任何一条Post都是原创、卡通的图片设计风格。

看上去是不是觉得太简单了?

其实在这个极度开放的互联网大时代,绝无可能存在一个如“九阴真经”般的不传之秘。

像Clean Master这样有产品背景的企业账号,先天限制让运营者不能随意的追逐或制造热点,但随着这限制,不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天然粉吗?先有产品后有粉丝,而先有粉丝再有产品的,在我记忆中也只有巨侠公孙玉龙与加多宝凉茶两例。

社交平台的企业账号运营就是一个不断挖掘和吸引核心粉丝的过程,做得好的不但能为品牌发声,也能为品牌树立调性,引发粉丝的自发传播,虽然Clean Master在Facebook玩得如何,说再多国内的朋友们都很难直接感受,在我看来其实用国内运营最好的企业微博杜蕾斯作比则再恰当不过,因为它们所验证成功的运营之道是如此的相似。

1、都注重品牌的本地化,杜蕾斯是将国外人思维复杂后本地化,而CM则是将中国人思维简单化来适应外国佬;

2、都注重与粉丝互动,有一颗开放骚动的心;

3、都在试图塑造着一个活着的“人”,而非一个冰冷的品牌广告。

对于运营者来说,失败总能找到很多的借口,而对于成功者来说,大道却往往只有一条。用户活跃度的下降虽然意味着社交平台不再辉煌,但离死还很早,真正已死掉的只有部分运营者那向上的心吧。